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选择正确的选项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共同点是均可出现高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且传播媒介相同,人群均普遍易感;不同点是病原体、感染后免疫力、潜伏期及典型症状有所不同。共同点:症状相似:两者均可引发患者出现高热、皮疹以及关节痛等症状,这些症状是两者在临床表现上的相似之处。
登革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流行区域基本相同,临床表现亦类似,与登革热较难鉴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出血倾向较轻。鉴别有赖于实验室特异性检测。
热型差异:登革热的热型可能为双峰热,而流感的高热通常不是双峰热。 呼吸道症状:流感会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且家人可能集体发病;而登革热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较轻,家人通常非同时发病。 实验室检测:流感抗原检测呈阳性;登革抗原、抗体结果呈阳性。
流行病学背景:患者需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在发病前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同时伴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首先出现发热,随后在2-5天内出现皮疹,且会出现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蚊子让人直不起腰是什么意思
“蚊子让人直不起腰”这种表述比较形象且带有夸张意味。它可能意味着在特定情境下,蚊子的叮咬、干扰或相关问题给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适,以至于让人感觉身体都无法挺直,处于一种极度烦躁或疲惫的状态。首先,蚊子大量聚集叮咬时,会让人奇痒难耐,不停地挠抓,分散精力且身体会因不适而扭动,可能就像被蚊子折腾得直不起腰。
“蚊子让人直不起腰”是指被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蚊子叮咬后,可能会感染基孔肯雅热,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的关节痛,严重时痛到无法走路、直不起腰。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以下是关于该病症的详细解释: 症状表现:感染基孔肯雅热后,患者通常会在3-7天内突然发病。
原因 蚊虫对肾上腺激素很比较敏感。人到焦虑不安,心情郁闷,或患一些病症时,肾上腺激素代谢也会提升,较为非常容易招蚊虫。
任何事物都有长处和短处,蚊子正是利用了身小,狮子抓不着它的长处,去咬狮子鼻子周围无毛的短处,狮子无计可施,所以成了蚊子的手下败将。说明做事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克服短处就能胜利。(2)胜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约头脑。
基孔肯雅热到底多可怕?如何快速确诊与做好防护?
基孔肯雅热有一定危害,但重症及死亡病例较少见。可通过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快速确诊,做好防护要以防蚊灭蚊为核心。基孔肯雅热由伊蚊传播,典型症状有突发高热(39℃以上)、剧烈关节痛(多累及手足小关节,持续数周至数月)、皮疹等,严重者可能出现长期关节残疾,影响生活质量。
江苏人外出应对基孔肯雅热疫情,可从以下几方面做好防护:防蚊灭蚊:避免前往草丛、积水处等蚊虫孳生地;返回后及时清理住所内外积水,定期对角落消杀。穿长袖衣裤,选浅色衣物,随身携带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并及时涂抹在裸露皮肤。
个人防护:防蚊灭蚊,避免被伊蚊叮咬。基层防控:提升病例识别、处置及科普宣教能力,有效控制该病传播和流行。通过培训,旨在提升人们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流行。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防止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长袖衣物、长裤和袜子,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可以选择浅色、宽松的衣物,因为深色衣物可能更容易吸引蚊子。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预防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防止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首先,要做好个人防护。在蚊子活动高峰期,尽量减少外出时间,尤其是清晨和傍晚时分。
如果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更要做好这些防护措施。还可以在房间内使用电蚊拍、蚊香等灭蚊工具,减少室内蚊虫数量。另外,清理居住环境周边的积水,像花盆托盘、水桶等积水容器,因为蚊虫会在水中产卵,消除积水能从源头上减少蚊虫滋生。
基孔肯尼亚热诊断
〖A〗、基孔肯雅热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流行病学背景:患者需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在发病前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同时伴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首先出现发热,随后在2-5天内出现皮疹,且会出现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B〗、基孔肯尼亚热的临床表现通常在感染后2至12天内显现,平均潜伏期为3至7天。进入急性期后,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发热:起病突然,伴随寒战,体温可高达39℃,病人会感到头痛、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初始发热一般在1至7天内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在3天后再次出现轻度发热,持续3至5天恢复正常。
〖C〗、法国科学家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名为基孔肯雅病毒的深入研究。在常规体检中,部分患者的表现如下:血液检查显示出一些特异性:白细胞计数通常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以及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轻度降低。
〖D〗、佛山基孔肯雅热主要集中在顺德区的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此外,佛山禅城区、南海区也有确诊病例。根据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2025年7月22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934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
〖E〗、基孔肯尼亚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其名称源自坦桑尼亚南部的土语,意为“令人弯腰屈背”,这个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其典型的症状。病患在感染病毒后,主要表现为肌肉和关节的剧烈疼痛,伴随发热、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这种疾病的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当时在坦桑尼亚南部的尼瓦拉州首次暴发。
〖F〗、基孔肯雅热的基本情况: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以发热、皮疹及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云南省的基孔肯雅热历史与现状:我国首例基孔肯雅热病例于1987年在云南西双版纳发现。此后,云南省在2010年、2019年也先后出现过境外输入继发本地传播的病例。
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
〖A〗、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多为3~7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关节痛、皮疹,重症预警指标包括持续关节僵硬等。预防和控制措施 个人防护:防蚊灭蚊,避免被伊蚊叮咬。基层防控:提升病例识别、处置及科普宣教能力,有效控制该病传播和流行。通过培训,旨在提升人们对基孔肯雅热的认识,了解其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从而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流行。
〖B〗、流行病学背景:患者需生活在基孔肯雅热流行区或在发病前12天内有疫区旅行史,同时伴有蚊虫叮咬史。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首先出现发热,随后在2-5天内出现皮疹,且会出现多个关节的剧烈疼痛,尤其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C〗、其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关节剧痛及皮疹,常伴有头痛、恶心等症状。发热通常呈现双峰型,初次发热可能持续1-7天,间隔数天后可能再次发热。约80%的患者会在躯干或四肢出现皮疹,并伴有瘙痒感。关节疼痛可能严重到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恢复时间从数周到数年不等。
基孔肯雅热疫情爆发,武威有风险吗?
武威当前基孔肯雅热本地感染风险较低,但需警惕输入性风险。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这两种蚊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根据武威疾控部门监测,武威市尚未发现这两种伊蚊分布,且本地病媒监测未检测到基孔肯雅病毒,所以本地传播风险较低。
在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可以去广东旅游,但需谨慎。目前广东佛山地区爆发了基孔肯雅热且已向周边蔓延,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不过,基孔肯雅病毒不会通过日常社交接触传播,且死亡率极低,绝大多数患者会在1 - 2周内自行康复。
基孔肯雅热防控地区根据传播风险由高到低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地区。Ⅰ类地区: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特点:媒介伊蚊活跃期较长,既往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较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相对较高。这些地区存在输入性疫情和本土蚊媒传染病发生的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