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在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以前有
该病最早在1779年出现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和美国费城,并依据症状被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在其专业期刊中首次命名此病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多次爆发,病例数以百万计。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该病长期存在地方性流行。
中国于1978年在广东首次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在1971980、1985年的小流行中,分别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登革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伊蚊受染。
地区流行。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中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市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病毒。此后,于197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登革热发病以什么人群为主
登革热的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大部分人,尤其是二次感染登革热的患者、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以下是具体解释:大部分人易感:登革热病毒对大部分人群都具有感染力,人们在首次接触登革热病毒时通常容易感染。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感染后对同型病毒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对异型病毒也有1年以上的免疫力。
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在地方性流行区,发病以儿童为主。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热期内有传染性,主要局限于发病前6-18小时至发病后的第3天。在新流行区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成人为主,本病潜伏期3-15天,通常为5-8天。
国家卫生部为什么帮取名为登革热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依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回复于:2009-08-09 17:57:35陈玉龙医生 向他提问 答 骨痛热的另一名词登革热,登革一词由英语Dengue一词翻译而来。
在疾病监测领域,不同国家的监测病种存在差异。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疟疾、流感、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中国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登革热,并将艾滋病列为国境检疫监测的传染病。
由于已知传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
也就是说死亡原因大多与登革热无关。目前所发现的病例大多是轻型的,具有自限性倾向,大多预后较好。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和支持治疗。不是那么可怕的疾病。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登革病毒感染后可导致隐性感染、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我国少见。典型的登革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子传播的热带流行病。患者一般在感染后3天至14天发作,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等。登革热这种由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已经是全球需要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
登革热的症状是怎样
登革热病初期症状,一般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一般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处理。
发烧程度:登革热导致的发烧往往是高烧,体温常常达到39℃甚至40℃。 其他症状:除了发烧,登革热还伴随着明显的疲乏、厌食、恶心等。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和骨关节痛,伴随面部、颈部、胸部的潮红。
一些患者还会出现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病后3至6天,患者可能会出现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严重时可变为出血性皮疹。大约一半的病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等。此外,患者的浅表淋巴结可能会肿大,有些病例甚至会发展为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病查血检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白细胞总数减少:登革热病毒感染后,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导致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同样由于登革病毒对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作用,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下降。
登革热病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发热:登革热病毒感染后,病毒会侵袭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从而引起发热。皮疹:在发热的同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反应,释放出炎性物质,这些物质会对皮肤造成刺激,从而引起皮疹。
小孩子得登革热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发热及相关症状 突发性高热:登革热的早期症状之一是突发性高热,体温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至40℃左右。头痛、眼球后痛:孩子可能会抱怨头痛,尤其是眼球后部有疼痛感。
登革热的患病特征都有哪些
〖A〗、登革热(dengue fever)又称波尔加热、五天热等。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B〗、发热是登革热很常见的早期症状,体温迅速升高,让人感觉燥热不适。像很多感染性疾病初期一样,容易被忽视。 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这些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比如头痛可能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学习,肌肉关节痛会让人行动不便。
〖C〗、发热是登革热早期表现,为持续性发热。高热期间,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三痛症状。同时,皮肤可能出现多种皮疹,包括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此外,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现象也是登革热常见表现之一。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及乏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也可能出现。
〖D〗、诊断标准主要依赖流行病学资料、典型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背景和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痛和淋巴结肿大,以及出血倾向等,都是考虑登革热的重要线索。实验室检查包括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以及尿液异常等。血清学试验和病毒分离结果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骨痛热症(登革热)有几种病型?
〖A〗、骨痛热症,也被称为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DENV)引起的一种由蚊子传播的传染性疾病。DENV有四种血清型,意味着感染痊愈后仍有可能再次感染另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热病毒。症状表现 登革热的典型症状包括突然发烧、头痛(通常位于眼睛后面)、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皮疹。由于肌肉和关节的剧烈疼痛,该病也被称为“骨痛热”。
〖B〗、出血型登革热的临床症状 典型股痛热的症状+肠胃道出血 、子宫出血 、血尿和恢复期疹等。两者最大不同点乃在于前者有血浆渗出的现象,临床上会出现腹水和助膜腔积水,这是典型股痛热较为少见之症状。当出血性骨痛热之血浆渗出量很多时,病人会呈现休克现象,所谓骨痛休克综合症。
〖C〗、骨痛热病,实际医学术语为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 常见症状包括高热、面部潮红、肩背部红斑、胸部红斑,以及眼眶周围和骨骼疼痛。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下淤血。 若您居住区域未报告登革热病例,通常不会感染此病。 您应关注未来一周的身体状况。